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電影《末代皇帝》的視聽語言分析

作者:郝錦玥來源:《視聽》日期:2019-09-17人氣:34117

電影是真實的人文主義世界,如何用影像展現(xiàn)更準確的時代印記,是每一位導演在初期創(chuàng)作時需要考慮的問題?!赌┐实邸氛Q生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處,也誕生于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對中國封建帝制的思考之中。貝托魯奇的電影,體恤下層階級,嘲諷豪紳權貴,理性與人文主義在他的鏡頭里表現(xiàn)的更加純粹。帶著歐洲電影的美學心境,貝托魯奇來到中國,西方與東方第一次在電影藝術領域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這部影片講述了中國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從三歲進入皇宮到離開皇宮所經(jīng)歷的事情。時間經(jīng)過了晚清、民國、還有新中國的建立,三個時間段下的溥儀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時代的犧牲者?;蛟S難以將一個王朝的覆滅歸結于個人身上,但無疑溥儀成為了西方視角下的中國縮影,神秘而又承載著歷史。

一、鏡頭語言

鏡頭是決定影視藝術生命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各鏡頭的巧妙組接是藝術與技術的巧妙融合,它使畫面具有生命力與活力?!赌┐实邸肥菍а葚愅恤斊嬗耙晞?chuàng)作生涯的巔峰,很多人在褒揚這部電影的時候,刻意避免了從人物的角度討論電影本身的合理性,然而在貝托魯奇的內(nèi)心世界,把人的靈魂推進顯微鏡一般的視角,是讓觀眾體會到電影角色內(nèi)心最直觀的方法。這種細膩的鏡頭捕捉為影片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在溥儀的回憶中,“門”的鏡頭可以說無處不在。三歲在牙牙學語的恍惚之間被送進宮時,對于“火門”的遠景展現(xiàn),使人物命運在這種“門”的意象之間傳達得清晰而又毫不費力,“一入宮門深似海”的艱難曲折不言而喻。無論是得知乳娘被送出宮、親生母親在城外自殺的“開門”,還是婉容被送走時,日軍的“關門”,通過“門”來向觀眾訴說溥儀從唯我獨尊的皇帝變成了一個無人聽從的傀儡。在這種悲慘身份轉換的背后,門一開一關之間,展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迂腐。溥儀的命運,其實也是晚清中國的命運。那時的中國,故步自封,把自己推向了一個深淵。也有人說,在“門”的對面,隱藏著溥儀的欲望和不甘心,他一生的命運被操縱在別人手中,有名無實的感受也使他的欲望逐漸滋生,在溥儀身上,有太多種復雜的感受。貝托魯奇用人物外界和內(nèi)部沖突的交織,把溥儀身上的扭曲感和復雜狀態(tài)表達的淋漓盡致??梢哉f,溥儀身上所有的矛盾點都映射著時代的畸形。影片中也不乏出現(xiàn)門和窗亦或是墻的鏡頭,還有其他四方整齊的構圖方式,導演是想通過這種鏡頭和構圖向觀眾闡釋頗有“中國味”的平衡、穩(wěn)定、對稱的建筑風格,并且暗喻舊中國深處高墻下的閉塞思想。緩慢的鏡頭運動方式讓觀眾能夠逐漸融入到故事中。文化的相互碰撞是需要時間磨合與交融的,從西方到東方,鏡頭在感觀上的平衡讓故事娓娓道來,人物命運也被勾勒在畫面之中。

二、音樂與劇情的傳達

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更為凌厲,也更為客觀。沒有歌功頌德,也沒有血淚辛酸,更多的是關于溥儀一生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映照出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影片將具有中國古代宮廷韻味的鼓點聲與打擊樂相互交融,并配有竹笛聲,在淺淺的揚琴與小提琴結合的主旋律中漸漸拉開帷幕。

貝托魯奇在開篇就用音樂把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表達出來了,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樂器都融入在開篇的音樂中,也間接增添了影片的神秘感和對溥儀本身情感線索的關注。溥儀在片中與文秀、婉容還有最后一任妻子的感情通過音樂的渲染講述出來,傳達的更為細膩。影片最后的一段二胡配樂伴隨著西方的交響樂,把溥儀一生的命運表現(xiàn)出來,音樂節(jié)奏始終緩慢悠長,給人壓抑之感。或許溥儀從一出生,就已經(jīng)有了屬于他的結局,這是無法改變的。對于溥儀而言,想做過嘗試,但無濟于事,通過音樂,也表達出一種淡淡的憂傷。溥儀的一生,是一次次努力想走出門而又被束縛的一生。對于他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煎熬,人物的無力感通過音樂展現(xiàn)的如此綿長。本就細膩的鏡頭加上音樂的渲染,將影片的敘事功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劇情的傳達上也更加深入人心。

三、光線與色彩的畫面觀賞性

在20世紀后期,戲劇電影的盛行帶動了戲劇用光的效果呈現(xiàn),在突破自然光的還原之后,用光修飾鏡頭的“三點布光”式原則成為電影用光的主流。為了使光線與色彩更具畫面觀賞性,導演貝托魯奇在《末代皇帝》中開始嘗試用光參與敘事和表意,強調光線與色彩的作用。

溥儀回憶宮廷生活時,鏡頭多以暖色為主,象征著他無憂無慮的狀態(tài);溥儀在現(xiàn)代的鏡頭多采用偏冷色,象征著他被束縛的狀態(tài)。對于溥儀而言,他的一生是灰色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色彩的。開篇在火車站的片段,畫面質感并非舒適,這樣的一個人物,更確切地說,這樣的一個歷史人質,從三歲登基開始,面對的就是風雨飄搖的中國。他的一生,只是象征性的一生,他所有的選擇都是被動的選擇。登基是如此,離開紫禁城也是如此,建立滿洲國亦是如此,這樣的一生,在斑駁的色彩與無盡的地平線間,泯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戰(zhàn)爭時期個人命運的無可奈何,沒有比冷光更能精準處理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復雜情緒了。貝托魯奇將光線與鏡頭做到了無縫對接,當講述溥儀小時候和大婚這兩個階段的時候,畫面采用了暖光。對于溥儀而言,他人生唯一能夠使他感覺到美好的事情,就是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在皇宮里玩蟈蟈以及自己的感情生活。除此之外,都是灰色的。冷暖鏡頭的對比,展現(xiàn)了溥儀一生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觀賞效果。

其實在溥儀的成長過程中,光影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當小溥儀剛入宮時,周圍的光線是陰暗的,給人一種既神秘又有些許恐怖的感覺,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溥儀遇見了他的老師莊士敦。在他們初次交談時,窗外的一束光打在了溥儀臉上,這也似乎象征著溥儀內(nèi)心的開化。在溥儀決定改革的時候,半明半暗的光線也似乎表現(xiàn)出了他內(nèi)心的沖突和猶豫。而在溥儀被廢除帝位后的鏡頭中,光線一直處于較明亮的狀態(tài),這也象征著他所獲得的自由。但是這種處于明亮光線的鏡頭并沒有延續(xù)太長時間,在描述帝位被廢的溥儀因為奢侈生活而焦慮時,鏡頭中的光線逐漸減弱,也暗示了溥儀陰郁的內(nèi)心。后來講述溥儀在偽滿洲國復辟時,鏡頭中多明亮光線,表明溥儀當時似乎尋求到了一絲奪回權利的希望。但當溥儀發(fā)現(xiàn)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一步一步成為傀儡,失去自由時,畫面中的光線又變暗,暗示他正處在被陰影籠罩、被日軍控制的境地里。后來,中年溥儀入獄后,鏡頭的光線一直處于明暗交替中,在溥儀出獄后,光線又變得正常。這也許象征著曾經(jīng)的末代皇帝在經(jīng)歷了社會更迭和自己的不斷改變后,最終成為了一個心態(tài)平和且人身自由的正常人。在貝托魯奇的眼中,溥儀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就算是要講述對于他本身而言很快樂的一段故事,也依然籠罩在一層灰色之下。

影片中還有許多隱喻的細節(jié)。在小溥儀剛登基的時候,感覺無聊的他被門外的一個黃色大幔帳吸引。幔帳的使用非常巧妙,這好似權利的象征,一刻也不曾屬于他,王權、尊貴在這一刻將他逐漸吞噬。而“蟈蟈”的出現(xiàn),無疑是片中的一大亮點,無論是朝拜時大臣將蟈蟈送給溥儀,還是溥儀老后參觀故宮時的再次出現(xiàn),都似乎是在暗示著溥儀被囚禁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被掌控的一生,就如同在籠中的蟈蟈。當溥儀的母親來看他時,只能隔著轎子上的門簾進行對話,這種距離與隔閡透過簾子表現(xiàn)出來,隱射了溥儀內(nèi)心的無奈與痛苦。這些意象的使用,就如同一根刺進觀眾內(nèi)心的針,疼痛卻又難以言語。無論是何種情感的傳遞,同情也好,不解也罷,多元化的解讀或許才是這個人物最后的歸屬。

四、結語

《末代皇帝》擁有著與其他相同題材電影相比更為特別且獨到的內(nèi)容闡釋,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其重在講述歷史,而并未在內(nèi)容方面加入過多的政治傾向和大肆渲染,只是把西方人眼中的溥儀講述出來。貝托魯奇的電影時空在《末代皇帝》中實現(xiàn)了藝術化的呈現(xiàn),并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構架起一個有力的平衡點,“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本文來源:《視聽》:http://k2057.cn/w/xf/9501.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