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思之”——廣播新聞稿寫作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引導
一、引子
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學生而言,學會寫作廣播新聞稿是掌握廣播電視新聞實務的核心所在,也是整個廣播電視新聞作品創(chuàng)作中最關鍵的中樞。廣義的廣播包含廣播和電視在內,其新聞稿內容最后并非以抽象的文字符號呈現(xiàn),而是以聲音(播報)的形式傳達到受眾的耳中?!皬氖聫V播新聞工作的人們,都遵守著這樣一條不成文的寫作原則:為聽而寫,為聽而編輯……說要說得順口;聽,要聽得順耳?!?nbsp;這就意味著,完全按照傳統(tǒng)紙媒以“讀”文字為主線的文稿寫作思路來進行廣播新聞稿的寫作,會出現(xiàn)傳播效果的偏差。在講授“廣播電視新聞理論與歷史”實踐課程中的“廣播稿寫作”部分之前,筆者針對所教授的2012級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班級,布置了一次即興的課堂練習——根據(jù)都靈冬奧會雙人花樣滑冰項目決賽的錄像視頻和文字材料,擬寫一則賽后的廣播短消息。絕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認識到文字稿內容最終是通過轉化為播報者的有聲語言進而傳達到聽眾的聽覺系統(tǒng)之中,只是簡單套用已有的報紙新聞寫作經(jīng)驗,采用過多的書面化表達,忽略了對“可聽性”的口語化表達、常規(guī)化表述的關注。此時,“反其道而思之”,用逆向思維來引導廣播新聞稿寫作,成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何為“逆向思維”?
所謂“逆向思維”,是相對于“順向思維”而言的“反其道而思之”,比如人棄我取、人進我退、人動我靜、人剛我柔等等,是對思維的一種拓展,是人們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分析事物之后,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逆向思維模式并不主張人們在思考時違逆常規(guī),不受限制地胡思亂想,而是訓練一種小概率思維模式,即在思維活動中關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維。
在廣播新聞稿的寫作過程中,逆向思維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方法;但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的廣播新聞作品,必定需要逆向思維的適時運用。對于初學者而言,一方面教師要引導他們正確理解與把握廣播新聞稿的內涵與本質,即“是什么”與“不是什么”;另一方面教師又要引導他們反過來思考“司空見慣的”報紙新聞寫作模式是否合適廣播新聞文稿寫作,即“這樣寫”與“不這樣寫”的差異。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逆向思維引導,學生才能真正把握廣播新聞稿寫作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操作。
三、逆向思維在廣播新聞稿寫作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經(jīng)濟日報》原總編輯、高級記者、我國新聞記者最高獎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艾豐,曾經(jīng)這樣總結“新聞思維”的主要特點:“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以邏輯思維為指導;系統(tǒng)思維和重點思維相結合,以重點思維為體現(xiàn);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相結合,以實踐為基礎;發(fā)散思維和聚攏思維相結合,以聚攏思維為主;順序思維和跳躍思維相結合,以跳躍思維為主?!?nbsp;眾多的“新聞思維”組合中,唯有“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這一組合難以預先定位主次,而必須以具體實踐作為構思的基礎。
在廣播新聞稿寫作的教學過程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顯得尤為突出。而引導學生積極展開逆向思維,有助于克服順向思維定勢的局限性,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
(一)“說”得順口——書寫者的文字語言要易于轉化為播報者的有聲語言
寫作廣播新聞稿必須考慮的第一要素,是聽覺系統(tǒng)所傳播的內容通常轉瞬即逝。要保證“說”出來的聲音內容簡潔明了、迅速形成印象且不產(chǎn)生歧義,就反過來要求文字稿在寫作結構以及句式運用、詞語選擇上,盡量做到利于口頭表達。
學生作業(yè)(節(jié)選):“在剛剛結束的都靈冬奧會雙人花樣滑冰自由滑比賽中,來自中國的小將——20歲的張丹和21歲的張昊第二次出征冬奧會賽場。在四年前的冬奧會上這組搭檔僅取得第11位的排名成績。比賽中,他們盡管中途出現(xiàn)了配合動作上的重大失誤、一度中斷卻憑借堅韌的意志和扎實的技能繼續(xù)比賽,為中國代表團摘得了一枚難能可貴的銀牌。”
教學時,筆者模擬“播報者”,按照學生寫作的原稿件進行有聲語言播報,學生普遍感覺到播報者“吃力不討好”。矛盾集中在:文字敘述結構有變卻沒有對應的邏輯提示詞語輔助,僅僅憑借聲音很難表達清晰;句式過長,主謂相隔,增加了播報在停連、節(jié)奏調整時的難度;部分用詞不夠準確,容易導致理解上的偏差(比如文中的“失誤”一詞,就不及“意外”一詞貼切)。
在這一逆向演示之后,筆者再給出建議修改稿,讓學生體會修改前后的效果差異,并且逐步總結認識:廣播新聞稿的文字結構,普遍采取順敘方式,段落、句子之間也常有明顯的邏輯關系提示詞;句式需要做到口語化——盡量采取主語、謂語緊密相連的簡潔句型,盡量避免使用倒裝句或倒裝式結構,盡量避免使用被動句式,盡量多用短句、少用長句,等等;詞語表達必須精準、沒有歧義。
建議修改稿:四年前的鹽湖城冬奧會上,中國小將張丹、張昊組合初試“演兵場”,僅僅取得第11位的排名成績。四年后的都靈冬奧會,20歲的張丹和21歲的張昊再度攜手出征。在剛剛結束的雙人花樣滑冰比賽中,張丹張昊為中國代表團摘得了一枚銀牌。這枚銀牌可以說是難能可貴。比賽過程充滿曲折與艱辛,甚至因為兩位選手配合動作的一次意外而一度暫停,但繼續(xù)完成的比賽卻更加展示了中國運動員的堅韌意志和扎實技能。
(二)“聽”得順耳——創(chuàng)作者的文字表達要吻合聽眾的常規(guī)化聽覺習慣
在大眾傳播學領域,“香農(nóng)—韋弗模式”(如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這一傳播模式的流程是:"信源"即傳者,把要提供的信息經(jīng)過“編碼”,以“信號”的方式通過“信道”,傳達到"信宿"即受者,受者經(jīng)過"譯碼"(即解釋符號)而獲得信息內容。有效的信息傳播,必須要減少“干擾”、重視“反饋”,還需要傳者的經(jīng)驗與受者的經(jīng)驗有一部分重疊,否則受者難以理解或正確認識。
廣播新聞的“信源”與“信宿”定位非常明確,但是如果傳者缺乏了逆向思維的指引,在文字稿創(chuàng)作中疏于考慮受者的經(jīng)驗、感受,表達過于書面化、專業(yè)化,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導致無效傳播。從聽眾的聽覺習慣出發(fā),既要求新聞稿的文字表達以及播報的有聲語言遵守一般的語法規(guī)則,同時還要遵守“說-聽”的規(guī)則。廣播新聞稿寫作中,最容易忽略這一規(guī)則的就是選擇適合于聽的詞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對學生的新聞稿作了初步匯總,并從“說-聽”規(guī)則出發(fā),反其道而行之,先“聽”再“說”,提出了修改意見,供學生參考。如圖一:
用詞類別 |
學生作業(yè)原稿 |
對應的修改建議 |
單音節(jié) VS 雙(多)音節(jié) |
此、另、剛、可、邊…… |
這個(這次、這項)、另外、剛剛(剛才)、可是、一邊…… |
(半)文言VS口頭語 |
于、則、方能、故 |
在、就、才能、所以 |
同音不同義 |
中斷(終斷)、對(隊)、必須(必需) |
暫停(結束)、這對組合(中國隊)、必然要求(需要) |
簡稱使用(規(guī)范與否) |
都奧會、花滑、兩張 |
都靈冬奧會、花樣滑冰比賽 |
代詞使用 |
他們、她、他、這里 |
張丹張昊、張丹、張昊、膝蓋傷勢 |
數(shù)字表述(精確VS概數(shù)) |
64.72、125.01、189.73 |
不到…、與xx相差…、…以上 |
要使廣播新聞稿寫作符合“聽-說”規(guī)則的,除了“選擇適合于聽的詞語”這一最基本、最緊要的要求之外,句式上的簡單、洗練,語段邏輯上的清晰、適當提示等等,同樣重要,與前述“說得順口”上的考慮相似,在此不多作贅述。
當然,逆向思維并非“萬能之匙”,作為一個相對概念,也應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過猶不及。在廣播新聞稿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相結合,適時地進行逆向思維啟發(fā),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自身寫作水平的狀態(tài)和差距,并逐步認識到廣播新聞稿寫作的規(guī)律,這樣才符合本門課程的教學初衷。
欄目分類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