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認知的影響研究
食品質量與安全關乎公眾健康,影響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穩(wěn)定。消費者對于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認知并非始終與客觀標準相吻合,而是受到個人經驗、文化背景、信息傳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并會受到認知偏差、情感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消費者可能因為媒體報導的食品安全事件而過度反應,對某些食品產生不信任,即使這些食品在客觀上符合安全標準。另一方面,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標準是一個多維度、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從國際到國內,不同的標準和法規(guī)反映了不同的食品安全觀念和技術要求,如歐盟對農藥殘留的限制比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國家更為嚴格,反映了對食品安全的不同理念,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態(tài)度和行為存在顯著差異。東方文化中對傳統(tǒng)食品的信任度通常高于西方食品,而西方消費者可能更加關注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和健康效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異愈發(fā)顯著,對食品市場和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產生深遠影響。本研究圍繞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標準、消費者認知心理學、社會文化因素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綜合視角展開,旨在為理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態(tài)度提供理論支持,對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和市場策略提供一定得參考。
一、相關概念
1.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標準。
(1)國際與國內標準對比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標準體系反映了各自的法律、經濟、文化背景和技術發(fā)展水平。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如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強調科學性和透明性,追求全球統(tǒng)一的標準,以促進國際貿易。而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雖然近年來在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但更多地考慮國內的具體情況,如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和地域特征,因此在某些方面保持了獨特性。從技術指標方面,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在某些方面比國際標準更為嚴格或具有特殊性。例如,在某些食品添加劑和殘留限量方面,中國標準根據(jù)國內實際消費習慣和健康風險評估,制定了更為細致的規(guī)定。但在新型食品成分的安全評估和標準制定,我國相比于部分發(fā)達地區(qū)標準稍顯滯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正逐步更為嚴苛,這利于提升中國食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助于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
(2)食品安全法規(guī)的發(fā)展趨勢。全球范圍內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正趨向于更加全面和系統(tǒng)化,其體現(xiàn)在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整個鏈條進行全方位覆蓋,從原材料的采購、加工、包裝、運輸?shù)阶罱K的消費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受到嚴格的法規(guī)約束。歐盟的《食品法》強調“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管理理念,確保食品在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安全性。我國《食品安全法》的不斷修訂和完善,在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方面制定了更為細致嚴格的標準和要求,也體現(xiàn)了對食品安全管理全過程的嚴格監(jiān)管。另一方面,現(xiàn)代食品安全法規(guī)越來越注重利用區(qū)塊鏈、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科技手段來加強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和管理。通過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tǒng),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形成閉環(huán)管理,使食品流通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能被追蹤和記錄。我國在近年推動的“互聯(lián)網+食品安全”戰(zhàn)略便是通過技術手段強化食品安全監(jiān)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系統(tǒng),提高食品安全事件的響應速度和處理效率,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也增強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2.消費者認知理論
(1)認知心理學的視角。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認知不僅是信息接收的簡單過程,而是一個涉及知識的獲取、信息的加工處理、態(tài)度的形成和決策行為的復雜心理活動。知識的獲取是認知過程的起點,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如教育、媒體報道、個人經驗或社交互動,獲取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這種獲取并非被動的信息吸收,而是通過消費者的主動解讀和內化進行的。信息的處理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消費者在處理食品安全信息時,會經歷篩選、解釋和評估等步驟。此過程中,會發(fā)生可得性啟發(fā)和確認偏誤,導致消費者可能過度關注特定類型的食品安全事件,或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讷@取和處理的信息,消費者形成了關于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態(tài)度,對某一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可能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避免選擇該類食品,即使其實際風險較低。消費者的決策行為是基于上述認知過程的結果,決策會受到個人認知水平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因素和信息環(huán)境的影響。
(2)行為經濟學的視角。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認知不僅是由傳統(tǒng)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所決定,而是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社會影響和認知局限的影響,消費者在評估食品安全風險時,不是基于客觀的風險概率,而是受到風險感知的主觀影響。前景理論指出,人們對損失的厭惡大于對同等規(guī)模收益的喜好,這意味著消費者可能對食品安全風險的小概率事件給予過度的關注和反應,因此,在面對媒體大量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消費者可能過分擔憂,即使這些事件的實際發(fā)生概率極低。且在食品選擇上,消費者行為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在做出決策時,往往會“錨定”第一個接收到的信息,其有幾率會因為某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報道而形成對特定食品或品牌的持久負面印象,即使后續(xù)有證據(jù)表明這些食品是安全的。
二、消費者認知心理學與食品選擇行為
1.認知心理學在食品選擇中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消費者的信息處理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受到各種知覺偏差的影響。如所謂的“包裝效應”表明,消費者可能會基于產品的包裝設計來判斷其質量,精美或顯眼的包裝往往被認為是質量更高的標志。此基礎上,食品標簽上的信息,如“有機”、“無添加”等,也會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顯著影響,即使這些標簽與食品的實際營養(yǎng)價值和安全性不一定直接相關。消費者對于食品得選擇依賴于各種心理啟發(fā)式,“可得性啟發(fā)式”指的是消費者傾向于依據(jù)容易回憶的信息來做出決策,意味著消費者更可能選擇那些他們最近看到廣告的或者最近聽說的食品。代表性啟發(fā)式即消費者可能根據(jù)食品是否符合某種典型特征來判斷其品質,消費者會認為外觀上更自然、少加工的食品更健康,即使這種外觀與實際營養(yǎng)價值并無直接關聯(lián)。依賴于可得性啟發(fā)式急哦導致消費者忽視更全面或客觀的食品信息,而僅基于最近的記憶或經驗做出決策,這種偏差在食品市場的營銷策略中被利用,通過廣告或促銷活動強化特定產品的可得性,從而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2.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的處理。
在接收到食品安全相關信息時,消費者首先會對信息進行初步的解析,此階段消費者的個人經驗、先有知識和信念體系起主導性作用,具有一定科學背景知識的消費者可能更能理解和評估復雜的食品安全數(shù)據(jù),而缺乏相關知識的消費者可能更依賴于直觀判斷或外部專家的意見。而在處理信息時,消費者會受到“確認偏誤”的影響,即傾向于接受和信任符合自己現(xiàn)有信念和態(tài)度的信息,而忽視或質疑與之相反的信息。由于食品安全信息往往涉及復雜的風險評估,消費者在缺乏完整信息和足夠理解能力的情況下,會依賴于簡化的決策規(guī)則或啟發(fā)式思維,如基于食品的品牌、來源或價格來判斷其安全性,而非深入分析具體的安全數(shù)據(jù)。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消費者可能形成對食品安全整體的不信任感,這種感覺可能超越了對單一食品或品牌的不信任,擴展到對整個食品供應鏈甚至監(jiān)管機構的懷疑。
3.認知偏差與食品選擇的關系。
在面對涉及健康風險的食品選擇時,消費者常常展現(xiàn)出“風險厭惡”的傾向,意味著他們對潛在的負面影響比對同等程度正面影響的重視更甚。消費者會因為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而對某個品牌或類別的食品產生長期的負面看法,即使這些食品在實際上符合安全標準。這種基于單一事件而形成的一般化判斷,是典型的“可得性啟發(fā)”在作用,即消費者基于最容易回憶起的信息(通常是最近發(fā)生且情感影響深刻的事件)來做出決策。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評估食品品質時,常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錨定效應”表明消費者在初始信息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如食品的高價格可能被視為高品質的指示,而實際上價格和品質并不總是成正比?!叭后w從眾效應”的影響下,消費者會傾向于選擇他人也在選擇的食品,導致消費者忽視個人真正的需要和偏好。
三、社會文化因素在食品安全認知中的作用
1.社會文化背景對消費者認知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基本觀念和預期,同時食品的意義和價值被理解和評價的方式存在差異,,在一些文化中,天然、傳統(tǒng)的食品制作方式被認為更安全和健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科技加工和現(xiàn)代化生產的食品可能更受信賴,文化認知影響消費者對食品標簽(如“有機”、“非轉基因”)的解讀,以及對食品安全信息的態(tài)度和反應。而社會文化背景如社會規(guī)范、傳統(tǒng)習俗和集體價值觀,對消費者的食品選擇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一些社會中,食品選擇可能更多地受到集體規(guī)范和家庭傳統(tǒng)的指導,而在其他社會中,個人偏好和個性化選擇可能占據(jù)主導。且社會文化對于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普遍態(tài)度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如在某些文化中,對健康食品的追求可能更為強烈,從而影響消費者對健康相關食品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
2.文化差異對食品安全態(tài)度的影響。
某些文化中食品安全與食品的自然性、傳統(tǒng)生產方式緊密相關,而在其他文化中,食品安全更多地與現(xiàn)代化生產、加工技術和嚴格的科學標準掛鉤。西方國家通常強調科學標準和技術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一些亞洲國家則可能更重視傳統(tǒng)農業(yè)和天然原料的使用,文化背景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的解讀和信任度,進而影響他們的食品選擇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中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和容忍度不同,影響著消費者在面對食品安全事件時的態(tài)度和反應。如某地區(qū)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風險表現(xiàn)出較高的敏感性和擔憂,導致他們在購買決策上更為謹慎和保守;其他某地區(qū)消費者可能對相同的風險表現(xiàn)出更高的容忍度,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應也相對溫和,影響消費者個人的食品選擇和公共政策制定和市場營銷策略。
四、認知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綜合視角
1.消費者行為與經濟決策的相互作用。
經濟理論認為,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會考慮產品的價格與其預算之間的關系,從而在不同食品選項之間進行權衡。面對更昂貴的有機食品和更便宜的常規(guī)食品,消費者會根據(jù)自己的經濟能力、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價值判斷,以及對健康影響的考量來做出選擇。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會更傾向于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而對食品安全和健康高度重視的消費者則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消費者對某類食品的偏好和購買決策會直接反映在該食品的市場需求上,高需求往往會推動價格上升,刺激生產者增加供給。近年來消費者對健康食品和有機產品的需求增加,促使市場上這類產品的供應增加,也推動了相關食品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反之,消費者對某類食品的忽視或拒絕購買也會影響該食品的市場表現(xiàn),可能導致供應減少或價格下降。
2.認知偏差對市場行為的影響。
消費者往往基于品牌形象或食品的外觀、包裝來判斷其質量和安全性,而非依據(jù)實際的營養(yǎng)成分或安全指標。這種基于表面特征的判斷可能導致對某些高品質但包裝簡樸的食品的忽視,或對外觀精美但營養(yǎng)價值不高的產品的過度青睞。且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產品抱有更高的信任度,即使這些產品的實際質量并未明顯超過其他產品。而在許多情況下,消費者將價格作為產品質量的代理指標,即認為價格更高的食品質量更好。這種“價格等同于質量”的假設會導致對實際性價比高的產品的忽視,同時會促使生產者提高價格以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五、結論
消費者的食品選擇行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揭示了消費者在信息處理、態(tài)度形成和決策啟發(fā)式方面的復雜機制。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受到價格、品牌和營銷策略的影響,同時這些決策又反過來影響市場供需和價格機制。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方面的認知與行為是一個多維度、互動復雜的領域,受到心理學、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本研究深入探討了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期望為食品安全和質量的管理提供更深入的洞見,并為促進消費者福祉和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作出貢獻。
文章來源: 《中國食品》 http://k2057.cn/w/qt/29400.html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