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花鳥畫篆籀用筆研究
1. 篆籀用筆的理論基礎
1.1. 篆籀用筆的歷史沿革
書法領域對篆籀用筆的研究由來已久,籀,指籀文,得名于《史籀篇》,史學研究推斷其成書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部古代的字書,有蒙學之用?!稘h書·藝文志》云:“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史籀篇》中的文字主要是大篆和籀文的混合體。大篆是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書寫形式,而籀文則是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這些文字在形態(tài)上比后來的小篆更加古樸,筆畫也更加復雜多變?!妒肤ζ吩瓡咽?,現(xiàn)存版本多為后人根據(jù)其他文獻的引用和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的重構。盡管如此,它仍然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和書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說文解字·敘》認為此書乃“周宣王太史籀”所作。清代文字訓詁大家朱駿聲所著《說文通訓定聲》中將籀文解釋為大篆。:“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而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著作《書斷》中亦將籀文視同古文與大篆: “ 籀文, 案籀文者, 周太史史籀之作。與古文、大篆小異,后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由此可見,籀文為大篆別稱。秦始皇征服六國,一統(tǒng)天下,實行“字同文,車同軌”。命丞相李斯省改籀文,稱為小篆, 亦即秦篆。綜上,篆籀即為西周至秦朝所用字體,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稱。
1.2. 篆籀用筆的技法特點
大篆和小篆書法中蘊含的美學氣韻,被米芾稱之為篆籀氣:“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杰思也。”。篆籀氣可概括為筆法、結體、章法、氣韻等方面,本文僅就篆籀美學中的用筆技法進行討論。篆籀為書之本,是一切書法之根基。自古學書者多研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等刻有大篆銘文的遠古器皿。但是,要討論大篆美感之頂峰,當屬石鼓文。石鼓文刻于先秦,因其刻石形狀似鼓而得名?!稌鴶唷?/span>稱其為“大篆之祖”,康有為奉其“為篆之宗”。寫石鼓文,多以跪筆逆向起手,中鋒行進,堅實圓厚,藏鋒回筆,含蓄收氣。用筆圓潤剛挺,使轉勁逸,勢大力沉。流露出古樸渾厚,雄強樸茂的氣象。這種線條特點正是后來海派畫家為掃除清末花鳥畫纖弱積習,將石鼓筆法應用在大寫意花鳥畫中的原因。寫石鼓所用筆法就可以看作篆籀用筆的技法特點之一。
1.3. 篆籀用筆在寫意花鳥畫中的意義
清中期書法界重新發(fā)現(xiàn)漢魏碑石、鐘鼎彝器及刻在其上篆籀書法的審美價值,使得篆隸復興,尊碑書風席卷書壇上下,進而影響到畫壇。終于,在當時最為開放的上海,有一位大師博采眾長,應運而出,這便是被后世稱為“文人畫最后一座高峰”的吳昌碩。吳昌碩在"參趙氏法”之后,寢饋石鼓,輔之秦篆,又對瓦當碑碣、權量詔版、璽印封泥、泉布鏡銘、六朝瓦甓等深入鉆研,開創(chuàng)了“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涂豎抹,鬼神亦莫之測”(齊白石語)之新風。他以筆作刀,篆草并用,金石入畫,筆力透紙,枝橫蔓縱,花展葉舒,氣勢霸悍,布局奇崛。面貌新穎而氣勢憾人,成就了影響至今的“大寫意” 畫風,而這一切,離不開吳昌碩對篆籀用筆的過人見解和獨到運用。
數(shù)年內,這股畫風自海上起,一路刮到了當時的潮汕古城,造就了另一個畫派。
2. 嶺東畫派概述
“潮汕畫家常有‘世人均知有嶺南,而不知有嶺東’之嘆! ”嶺東即潮汕,泛指廣東省東部潮州、汕頭、揭陽三市,與廣府、客家同為廣東省三大主要民系。千百年來孕育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其中不乏書畫名家。嶺東與閩南、臺灣、梅州、嶺南相近,水路發(fā)達。得益于地理優(yōu)勢,其繪畫發(fā)展也受多方影響,集眾家之長。其中,對嶺東繪畫影響最大的當屬海上畫派。當時江浙到廣東陸路曲折漫長,遠不如水路方便。因此,商業(yè)繁榮,位置相對廣州更方便的潮州古城便成了許多訪粵文人首選的第一站,許多畫家更是直接落戶此處謀求發(fā)展。例如與任伯年亦師亦友的南京畫家楊國秘,便在清末攜全家定居潮州。楊國秘的兒子楊拭是任伯年的入室弟子,次子楊械也是專業(yè)畫家,父子三人與海派畫家來往密切,交友甚廣,作品流傳亦多,對嶺東畫壇影響深遠,潮籍國學大師饒宗熙正是楊拭入室弟子。也許正是這種機緣,又或者是因為上海是當時全國美術中心,二十世紀初,嶺東許多業(yè)已成名的畫家及學子紛紛前往上海求學。例如1929年孫裴谷游方上海,拜訪了王一亭、王個移、商笙伯、吳東邁、諸聞韻、謝公展等滬上畫友。不久后王一亭等人亦回訪汕頭,此后仍保持書信往來,交流密切。孫裴谷后來與范昌乾等人在汕頭組織“ 藝濤畫社”,可視為嶺東畫派的雛形。由藝濤畫社于1931年編纂的《嶺東名畫集》更是如今難得的研究嶺東畫派的重要依據(jù)。
兩地交流的主要成員還有當時二十出頭的年輕學生們,比如1922年便就讀于上海大學美術??瓢?/span>的潮州學子王顯詔;1923年就讀于上海美專的揭陽林受益以及1927年就讀于上海美專的汕頭劉昌潮。這批學子后來紛紛回潮教書,成為嶺東畫派的中堅力量。這其中學吳最深,將篆籀筆法運用至化境者,當屬被黃獨峰稱為“海派典范”的林受益先生。
3. 林受益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3.1 林受益的生平簡介
林受益(1901—1990),名謙,字受益,揭陽漁湖人。1923年,受益先生“舍家傳醫(yī)道而矢志向畫,只身負笈游學海上,考取上海美專,聆聽潘天壽、劉海粟,褚聞韻眾大師教誨,”[6]畢業(yè)后諸教授曾極力勸說林受益先生在上海美專任教,因行孝道,他不得不返回潮汕?;?/span>潮后他與曾幻一、陳文希、陳宗瑞在汕頭創(chuàng)辦春陽繪畫社,并先后任教于嶺東商校、汕頭女中,潮州金中;任職于揭陽工藝廠、嶺東書畫社,汕頭畫院。受益先生擅長花鳥畫,自出機抒,尤以壽桃,枇杷聞名。他惜才育才,不論門第,培養(yǎng)了許多學生。先生常言“畫品即人品,人格即畫格。”他一生都在實踐這一格言。
3.2. 林受益的藝術風格與特點
林受益先生畫作古樸蒼潤,高秀雄渾,為嶺東畫派中之佼佼者。他祖上九代皆為潮汕名醫(yī),家境殷實。以前的中醫(yī)自幼習書,大多寫得一手好字,開出的藥方十分講究。受益先生更是自幼習字,寫得一手好顏體,而顏書正是篆籀用筆之典范,米芾在《寶章待訪錄》中寫道:“顏書《爭座位帖》有篆籀氣......世顏行書第一書也。”其書法功底深厚,擅碑隸、顏楷及趙體行書,晚年常常糅為一體,長題于畫。受益先生取法任伯年、吳昌碩,以書入畫,詩印皆能。觀其畫作,筆墨厚重蒼潤,設色濃烈鮮明,色墨交融,筆意淋漓,呈現(xiàn)一派大家氣象。潘天壽先生譽其“淋漓墨跡在毫端”;劉海粟先生認為他的作品“古穆剛勁,氣韻生動”,俞寄凡先生更是稱贊他“已能脫絕煙火”。能得到諸位大師如此盛贊,可見其畫功造詣非凡,下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淺析受益先生畫作中的篆籀技法。
4. 林受益花鳥畫中的篆籀用筆分析
4.1. 線條的運用與表現(xiàn)力
中國畫以線為骨,以骨為質,看受益先生用筆,如同欣賞一幅篆隸書法。他的用筆雖然書法味十足,但并非刻意炫技或為書而畫,也非“謂是篆籀非丹青”強調書寫性弱化繪畫性的理念。受益先生所寫線條能表現(xiàn)出物象的體積感,質感和空間感,這可能跟他科班出身,擁有扎實的西畫功底有關。比如在受益先生1981年創(chuàng)作的《芭蕉小鳥》一畫中,芭蕉葉用筆舒展放松,剛柔并濟,表現(xiàn)出蠟質葉片硬挺與彎曲兼具的質感。穿插在芭蕉葉后面的梅樹則純以墨色畫成。白梅花用淡墨勾勒,輕盈靈動,細看線條使轉勁逸,赫然有顏楷意味;瘦梅枝用重墨寫出,渾圓老辣,以篆寫隸,“是梅是篆了不問”,呈現(xiàn)出凝重渾厚的篆籀筆意,耐人尋味的同時又將梅枝婉轉的姿態(tài)和堅實的質地描繪得生動可信。畫面右下角一方田黃老石畫得溫潤光潔,厚重敦實,滑膩觸感呼之欲出。乃是得益于先生大面積的水潤鋪色,在轉折凹凸處又施以中鋒用筆,提形的同時把石頭硬實的本質歸還給它。所以滑而不軟,重而不笨。在受益先生另一幅作品《筆底明珠》中,他對葡萄藤的畫法充分體現(xiàn)了融草入篆的用筆,以篆草筆法寫出干澀蒼老,曲折交錯的藤蔓,用筆逍勁,一波三折,行草兼具。藤上墨葉以羊毫大筆側鋒畫出,墨色清盈,水潤剔透。葉脈以濃墨楷意勾勒,水墨交融,濃淡相宜。整幅作品墨氣彌漫,古韻雄渾,觀賞起來又覺清澈涼爽,毫不累人。
4.2. 對畫面節(jié)奏與動態(tài)的影響
繪畫作品細節(jié)豐富但看起來不瑣碎累人,往往是畫家對疏密節(jié)奏控制得當。分析篆籀筆法對節(jié)奏動態(tài)的影響,當看受益先生1984年八十三歲高齡所作的《白梅圖》。此畫以墨寫就,節(jié)奏鮮明,疏密有度。其中,梅枝遒勁如蛟龍盤節(jié),恣意縱橫,在畫面中充當動勢引導線,帶領觀者視線隨枝移動;樹干苔點如高山墜石,凝重厚實,仿佛捶鼓強音;白梅細數(shù)之下數(shù)量不多,但整體繁花茂盛,生機盎然,與重墨苔點黑白相襯,虛實相映。整幅作品如同一張五線譜,又似黑白琴鍵,鼓點密集,琴聲悠揚,合奏出一首交響樂曲。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家通過控筆提按積點成線,使得用筆看起來既暢又澀,波折起伏,充滿變化,由線條到整體都飽含節(jié)奏韻律。這種線條若刻意營造,提按過多,則顯得生硬造作,匠氣十足。當代展覽書風多見此類弊病,受益先生畫作就很好地示范了何謂隨性自然的書寫性,其落款長題書法如古樹老藤,蒼勁老辣,與畫面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許多造假者模仿他的畫能仿七八成相似,但一看書法即刻露餡。在動態(tài)上,梅樹枝干蜿蜒伸展,花朵簇擁而生,或含苞待開,或迎風怒放。整體姿態(tài)俯仰相依,顧盼有情,樹皮以渾圓短隸結合蒼勁長篆寫成,布滿歲月的痕跡,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滄桑。如同歷經風霜的老人,佝僂著身軀,卻依舊堅韌地向上伸展,展現(xiàn)出不屈的生命力。在冬日的寒風中,它的姿態(tài)更顯蒼勁,給人以堅韌和希望的象征。畫家運用不同質感長度的篆籀用筆,將梅樹的生命力和傲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背景虛實結合,層次分明,整體布局既富有節(jié)奏感,又不失和諧統(tǒng)一。
4.3. 對色彩表現(xiàn)的促進作用
篆籀用筆對色彩表現(xiàn)也有促進作用,以受益先生1981年所作果實四聯(lián)屏(圖三)為例,在大果上,無論壽桃和石榴都以淺色大筆,中鋒側鋒并用點按成圓,再調濃色提筆勾勒,畫圓形外輪廓時不是用圓滑弧線,而是用楷書方筆和折筆。使得大果圓中帶方,水頭十足又不顯軟綿,看著結實厚重,很有分量感。葡萄和荔枝這類小果皆用中鋒圈畫而成,顆顆色彩有別,水暈圍繞,陰陽向背,體積感強。枝干朝陽面施以赭石加墨,背光面則以淡墨澀筆提焦,行筆迅疾,以墨破色,半干的色彩與飛白的孔隙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不會浮于表面。畫家將西畫的明暗光影要素考慮在內,塑造出立體感的同時又有色彩變化。畫中老葉用色為濃墨加花青,嫩葉則加藤黃或胭脂,側鋒觸紙,中鋒收尾。再以篆籀用筆勾勒葉脈,筆筆送到,使輕質的葉片壓得住畫,襯托出果實的新鮮水潤,完善了畫面的黑白灰層次。綜上幾點,可看出受益先生篆籀用筆中結合了西畫色彩理念,色墨交融,提升了色彩的表現(xiàn)效果。所以他的作品與吳昌碩先生畫面那種苦澀和沉重不同,顯得華滋醇潤,雅俗共賞,普通老百姓也欣賞得來。
5. 結論
林受益先生一生歷經波折,命運坎坷,但他一直淡泊處世,為人樂觀。即使在他人生低谷創(chuàng)作的畫印詩文中,也讀不到落魄文人常見的埋怨和痛苦。1974年受益先生與恩師劉海粟大師恢復聯(lián)系后,師生之間常有書信來往。他每次給海粟大師回信,都一絲不茍地用蠅頭小楷書寫。海粟大師不愿明珠遺海,多次勸他一同前往北京,奈何受益老人年歲已高,百病纏身,經不住路途顛簸,遺憾作罷。拜讀受益先生的畫作,常常被其中洋溢的生命力和精氣神折服,感慨耄耋老人手難縛雞,身體又飽經摧殘,其用筆之剛強,線條之雄渾,究竟如何寫就。研究他的人生經歷之后,筆者才明白,這種雄強渾厚的篆籀用筆,并不是簡單的手頭功夫,其骨其質,皆為畫家內心修煉的外化。寫意畫寫的不止萬物意象,更是寫畫家胸臆、心意,情意。世人常嘆當代畫壇再無大師,緬懷那個大家輩出的黃金時代,也許我們缺的不是狀物高手,能工巧匠,而是缺少像先輩一般愿意修煉內在,對自身言行有嚴格操守的態(tài)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希望所有熱愛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藝術的同好們一起共勉。
文章來源: 《文化產業(yè)》 http://k2057.cn/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