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新聞論文 > 正文

如何既“做新聞”,亦“求美文”——以鎮(zhèn)江日報《國寶級文物宜侯夨簋出土60周年特別報道》為例

作者:王景曙來源:《記者搖籃》日期:2019-07-04人氣:1301

新聞報道的根本職能是傳播信息,這個命題沒有爭議,但是,傳播什么樣的有效信息,信息的稀缺性、獨特性與準確性,以及如何傳播,卻大有講究。 

新媒體沖擊下的紙媒生存環(huán)境中,“精致閱讀”“新聞美文”正越來越被紙媒看中:就某一新聞事件,如何既做好以信息量取勝的新聞,又能做成彰顯可讀性的一篇美文,成為值得重視的業(yè)務實踐,也是無論“走轉改”、還是“新聞要講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一些歷史題材的事件報道、紀念報道,所謂“新聞美文”,就是記者不僅要最大限度地廣獵信息,以使作品形成厚實、充分的“揭秘風格”;更要擅于突破題材特質,以鮮活筆法將“凝固的史事”寫得干凈利落、寫得縝密嚴謹、寫得生動可讀。這種引入文學特質的“可讀性”,始于作品標題、貫穿通篇、終于結尾。

本篇以鎮(zhèn)江日報獲得省級二等獎的系列報道作品《國寶級文物宜侯夨簋出土60周年特別報道》(3篇)為案例,試做淺析。

“做新聞”之一:務實在于做大信息容量

美文附身于新聞?!斑\作”美文之先,是把新聞要素夯實。信息是任何新聞報道安身立命之本。信息容量大小,關乎報道價值強弱。做歷史題材的宜侯夨簋特別報道,更是如此??吹靡姷闹皇呛髞硪妶蟮膸灼善分?,看不見的是記者在整個工作進程中苦行僧式的材料收(搜)集與潛心參閱,其中包括大量相關文獻。這項基礎工作極其費時費力,卻是做出好新聞的必由之路,無巧可討。

一般而言,在做大型報道、尤其是歷史題材報道中,辛辛苦苦弄到手的材料其實最終并不會全部在報道中得到直接運用,但這不意味著記者付出無效勞動,作為提供間接養(yǎng)分的背景材料,它們有益于記者在進入實質性動筆階段之后,尤其是駕馭夾敘夾議式報道風格的謀篇布局、思路靈動與臨場發(fā)揮。

對報道素材的“收集”與“搜集”,意思并不完全一樣,前者是指輕而易舉,后者側重于深挖。搜集信息除了走訪現場、接觸實物,另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規(guī)渠道,就是采訪相關當事人(親歷者),所謂“口述歷史”。

要想把歷史題材報道做出深度,就事論事定然是不夠的、是力量單薄的。鎮(zhèn)江日報這3篇宜侯夨簋紀念報道,并非孤立于只寫宜侯夨簋,而是把它作為這座城市文脈里的一個符號,由點及面,進行廣度拓展與深度發(fā)掘?;诖?,作品涉及的主要采訪對象包括:宜侯夨簋當年出土的發(fā)現者聶家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著名國學大師李學勤先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參與鎮(zhèn)江考古發(fā)掘工作、現已退休的市博物館研究員劉建國老師;1986年參與鎮(zhèn)江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原市文化局副局長劉昆老師;鎮(zhèn)江市原市委書記、現任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名譽會長錢永波,等等。

鎮(zhèn)江日報雖是地方“小媒體”,而宜侯夨簋卻是“國寶級文物”。記者長途奔赴京城,成功地將李學勤這樣一位當今頂級“國”字號史學人物、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二個研究宜侯夨簋“高峰期”的代表學者之一納入報道之中,是使作品在信息容量方面增色不小的亮點之一。

作為歷史題材報道,做大信息容量過程中,適度重述別人的當屬不可避免,但制勝的關鍵點卻在于,要盡可能多地挖掘與釋放“獨家秘聞”,通俗地講,就是此前沒有記載過、公眾聞所未聞的東西,是剛剛打撈上岸的“鮮貨”。這樣的“秘聞”細節(jié)在3篇報道中做了力所能及的大量呈現。比如:宜侯夨簋當年是從農民聶長保父子的釘鈀底下破土而出;是聶家人在“門前一條小水溝里”把它們清洗干凈,等等。

“做新聞”之二:求真在于防范絲毫漏洞

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今天的報紙,明天的史料。出土整整60年之后,宜侯夨簋首次被策劃大型紀念報道,這組報道將來必然也會成文史資料的一部分。因此,對一些關鍵性內容的準確性,理當懷有敬畏之心。在諸多表述與措辭上,作品幾乎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

圍繞宜侯夨簋的歷史研究價值,迄今仍然交織著太多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作為不同于代表一家之言的學術論著,新聞報道必須客觀記錄,不能因講了“過頭話”而留下“硬傷”。相關環(huán)節(jié)上。表述可以適度拔高,但絕不能越界。

比如,對鎮(zhèn)江而言,宜侯夨簋的出土把這座城市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向前打通了500多年,此為定論,但是對于一個區(qū)域的城市群而言,宜侯夨簋自打出土之后,就難以規(guī)避地卷入吳文化的“發(fā)源地”之爭。作為鎮(zhèn)江本土媒體,情感層面上或許可以傾向于認定宜侯夨簋足以佐證鎮(zhèn)江就是吳文化之根,但作為正規(guī)報道,涉及這一重要敏感環(huán)節(jié),作品只能表述為“……在延續(xù)多年有關‘吳文化尋根’的區(qū)域紛爭中,這件器物始終是支撐這座城市話語權的‘扛鼎’之證?!币馑妓坪蹙驮诶锩妫赞o卻無懈可擊。

“新聞背后的新聞”顯示,本著寧可“錯過”、不可“釀錯”原則,記者在修改初稿過程中,做了太多慎重的推敲。有些修改是“度”上的把握,比如把“在中國青銅器研究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劃時代意義……”改為“具有舉足輕重”;有些修改則是糾正明顯的不妥,比如“一件實物史料的誕生……”被改為“一件實物史料的出土”,蓋因宜侯夨簋的“誕生”與“出土”完全是兩個概念;而有些修改是基于為某種未知的可能性留下余地,比如把“記錄這件事的最早文史資料之一……”修改為“最早公開發(fā)表的文史資料之一”,道理很簡單,記者不確定在自我能力覆蓋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相關文史資料,卻迄今并沒有公開發(fā)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我力求不發(fā)生任何謬誤,這組報道還對某些已然正式傳播的差錯信息予以了糾正。比如,數年前央視播出歷史紀錄片《詩話鎮(zhèn)江》中,宜侯夨簋發(fā)現人被講述為“聶家母子”(配有模擬場景),而鎮(zhèn)江日報記者的此次深入調查表明,真正的發(fā)現人其實是“聶家父子”。

“求美文”之一:謀篇在于塑造氣勢

本組系列報道共分成3篇,這是選題動議之初就定下的。那么,進入謀篇布局環(huán)節(ji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各篇分別寫什么。

最終,作品將3篇報道所寫內容依次定為:之一專寫宜侯夨簋的出土過程、歷史價值與流轉軌跡(《一覺三千年   醒來驚世人》);之二由宜侯夨簋這一件文物延伸到一座城市整體的文化積淀(《古城滄桑史  留下遍地寶》);之三則是以思考為主,解析當下我們對待歷史文化遺存應有的態(tài)度與責任(《名城憶風流 盛世話護遺》)。

由系統(tǒng)架構不難看出,3篇報道既各有相對明晰的主題板塊,又相互關聯,層層推進,共成一體。

“謀篇布局”除了謀“有形”——寫什么,更要謀“無形”——怎么寫,亦即文章的整體風格。歷史題材報道之所以通常不那么容易駕馭,原因除了在于取材難度往往很大,更在于記者如若不加以用心,其固有的古板、枯燥氣息就會在文本中“泄漏”出來。

史實的惟一性不可動搖,但述史的文本風格卻有多重選擇。考量宜侯夨簋這組報道的總體基調,可概括為:“歷史+現實”“人物+事件”“鎮(zhèn)江+中國”“場面+細節(jié)”“白描+思考(夾敘夾議)”。亦即“五種融合”。

第三篇報道的主題是寫“護遺”,正面成效當然可以放開手腳大樹特樹,但又絕不能陷入一味“唱贊歌”的“官樣文章”套路之中。涉及一些現實性敏感話題,記者在既想碰觸而又做不到無所顧忌的境況下,因“地”制宜地巧妙借用了紀錄片《中國大運河》里的一段解說詞:“人類永遠無法避免留與過往和創(chuàng)造未來之間的矛盾,任何當下的取舍和主張,都必須謹慎。”進而再由這段臺詞引出被采訪人劉建國講述的一己故事,“……他曾親歷了不止一次城市發(fā)展與歷史遺存之間的‘遭遇戰(zhàn)’,某些沖突甚至已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秉c到為止,意味深長。

“求美文”之二:柔美在于詩意表達

該短短、該長長,這要因文而定。宜侯夨簋3篇系列報道,篇篇接近3000字,這類“大塊頭”作品,如果沒有一定的文采支撐,閱讀體驗上確實夠嗆。而辨證的另一面又在于,作品的“大塊頭”往往更有條件提供經營可讀性的發(fā)揮空間。

事實證明,通過增強可讀性來軟化“大塊頭”新聞作品、尤其是歷史題材報道的古板僵硬面孔,稀釋其容易滋生的單調與枯燥,非常值得嘗試。

3篇宜侯夨簋報道作品均以一種穿越時空的深邃氣息與詩意感染力,向讀者娓娓道來。3篇報道分別使用了兩種不同的開篇手法,之一、之三均為“故事式開篇”,之二為“哲思式開篇”?!鞍凑铡鼍挪蛔鍪拿袼祝?945年出生的鎮(zhèn)江新區(qū)居民聶金才,今年迎來他的‘70大壽’……”(之一),以貌似漫不經心、實則“別有用心”的一則小故事,舉重若輕,一組大型系列報道由此“低調”揭幕。

文本結構上,近3000字的篇幅常理上是該使用小標的。用小標的好處,是板塊切割之下,能對框定文字內容起到概要提示作用,但這樣做的弊病是,文章的“神韻”其實是被人為割斷了,當幾個章節(jié)各自為陣,似乎從中抽掉哪一段,文章都仍能成立,就像畫竹子,多畫一節(jié)少畫一節(jié),都不要緊。

宜侯夨簋報道文本一反常態(tài),最終未設小標,這就讓文章獲得了一種“一氣呵成”的整體語感張力,但與之同時,這種做法對敘事進程中的邏輯關聯性要求也“水漲船高”,直線式平鋪直敘已然不可取,因為它會使一篇長文章看上去像是掛不住地要“散架”。本組作品的3篇報道,通篇之中均設計出疊加式的若干個條線,通過筆鋒的反復“換檔”與跳躍,以實現前面所提及的“五種融合”。而每一次“換檔”都發(fā)力得當,進出自如,從而避免在一條敘事軌跡上陷入太深。



本文來源:《記者搖籃》:http://k2057.cn/w/qk/22732.html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